小翼翼哪吒妈妈
2015年,一位老人走进孝感市人民政府,拿着一张80多年前的欠条,对工作人员说道“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,现在我们家经济困难,可以还给我们吗?”
工作人员接过那张泛黄脆弱的纸条,只见上面清晰写着:“今借到杨先生大洋肆佰圆整,待革命胜利后归还”,落款是“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”,日期为民国十九年(1930年)九月初八,角落还盖着褪色的五角星印章。
老人名叫杨明荣,那年已经72岁。他颤抖着手拿出这张欠条时,眼里满是忐忑不安。要不是家里遇到天大的难处,他绝不会违背祖训来找政府。
时光倒回85年前那个秋天。1930年的鄂豫皖根据地,革命形势紧张,红军队伍在面对国民党围剿时,物资匮乏到极点。一支红军队伍来到孝感金盆村,战士们穿着破烂的草鞋,衣衫单薄,许多人饿得面色发黄。
杨明荣的祖父杨长银是当地有名的善人。虽然家道殷实,但他从不欺压穷苦百姓,反而经常开仓济贫,村里人都尊敬地称他“杨善人”。
看到红军战士们艰苦卓绝的状况,杨长银心里十分难受。
他当即召集家人商量:“红军战士现在最需要帮助,我们要尽自己的一份力!”他不仅说服村民腾房让铺给红军住,还宰猪备饭倾力相待。
临别时,杨长银毅然拿出家里积攒的200多块银元,又让儿子向亲戚借了100多块,凑足400块银元硬塞给红军队伍。
红军干部被感动得热泪盈眶,但他们有纪律——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。为了不让杨长银失望,同时也遵守军队规定,红军分队长涂杏坚持写下了这张欠条,承诺革命胜利后一定归还。
杨长银珍藏起这张欠条,临终前将它传给儿子时郑重嘱咐:“这张欠条是我们的传家宝,绝不能给政府添麻烦。红军为了我们,生死都置之度外,我们怎么能计较这些钱财!”
这张欠条在杨家传了三代人,每到过年时,家人都会打开檀木箱子看一看,讲述当年的故事。杨明荣从小听父亲讲红军的故事,虽然新中国成立后杨家渐渐贫困,但他始终牢记祖训,从未想过兑换这张欠条。
直到2015年,杨明荣的生活陷入了绝境。他的妻子被查出患有乳腺癌,急需巨额医药费。为了治病,杨明荣花光了所有积蓄,变卖了家里能卖的一切,却仍然凑不齐手术费。在万般无奈之下,他想起了那张传承了85年的欠条。
孝感市政府工作人员接待杨明荣后,立即将情况向上级汇报。政府高度重视这件事,专门组织专家对欠条进行鉴定。
档案馆专家用紫外灯检测,发现纸张上有1930年代鄂豫皖边区地下交通站的防伪标记;武汉大学纸质实验室的碳14检测证实纸张产于1925-1935年间;军事史专家也确认红一军第一师确实于1930年在孝感活动过。
经过全面核实,政府确认这张欠条真实有效。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是:如何兑付这笔跨越85年的债务?民政局查阅1988年国务院文件,发现规定红军欠款按银元现价折合人民币兑付。
若按2015年银价(约600元/枚)应兑24万元;按1930年购买力(1银元约合现在300元)则为12万元。
孝感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此事。最终决定兼顾历史情义与现实情况,兑付杨明荣4万元人民币。同时考虑到杨明荣家的实际困难,政府还特批资金帮他盖新房,申请了农村低保,并解决了他妻子的医药费问题。
当工作人员将4万元交到杨明荣手中时,老人老泪纵横:“当年父亲说这钱不用讨,可如今实在没法子了……谢谢政府没有忘记我们!”
这张欠条后被孝感博物馆收藏,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。它不仅仅是一张纸,更是军民鱼水情的见证,是共产党人一诺千金的体现。
更令人感动的是,类似这样的红军欠条在全国已经发现并兑现了87张,总金额折合现价超过2000万元。每一张欠条背后,都是一段深厚的军民情谊,都是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守信用的明证。
杨明荣的故事传开后,许多老人也翻出家中珍藏的红军欠条。但大多数人表示,他们不会去兑换这些欠条,因为这是家族荣耀的象征,是对革命先烈的纪念。
一张欠条,八十五年;一份承诺,跨越时空。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之间牢不可破的情感纽带,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:人民军队爱人民,人民军队人民爱。
文章来源:
中国新闻网《湖北孝感发现85年前红军借条 金额400元大洋》
解放军报《那些借条里的承诺和纪律》
湖北日报《孝昌发现85年前红军借条 县财政:被确认后兑付现金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