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翼翼哪吒妈妈
四千多名孩子一下涌进孝感,比春运还热闹。
火车站出口挂着“湖北工程学院新生接站点”的红布条,被太阳烤得发白,家长拖着行李像刚打完胜仗,脸上的汗珠亮闪闪。
有人说这是“孝感高考季之后的第二道洪峰”,听着像玩笑,却一点都不夸张。
往年只听说武汉、长沙抢人,今年轮到孝感露脸。
湖北工程学院作为市里第一批本科,硬是把4321张录取通知书变成了4321张车票,目的地全是这个“三线小城”。
别小看这数字,它意味着孝感主城三所高校一口气凑出一万多名新生,规模快赶上本地常住人口的一个零头。
站在城中的槐荫公园抬头四望,奶茶店的队伍里、公交车的吊环边、烧烤摊的塑料凳上,都能撞见背着新书包、眼里全是光的十八岁面孔。
有人说,孝感的高校矩阵像突然升级的拼图,少了哪一块都成不了画面。
老孝感人会纠正你:湖北工程学院可不是“突然”冒出来的,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,只是当年招生规模小得可怜,学生还没现在一个学院多。
如今,校区连片,图书馆的玻璃幕墙反射着云影,新生一脚踏进去像跨进另一个时间维度。
旁边的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名字听上去像“兄弟连”,实则专攻应用型,课程表上写满了智能制造、电商直播,连食堂都配了结算台,刷一下脸就能端走热干面。
再往北两站公交,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把汽修车间和护理模拟病房搬进教学区,校门口的招牌闪着霓虹,“技能强国”四个大字在夜里格外显眼。
三所学校像三条河流,在孝感交汇,带来人口、消费、话题,也带来了“城市升级”的微妙体感。
超市老板老周最懂行情:去年这时候,矿泉水一天卖两箱,今年直接翻倍,还全是成箱搬走的。
出租司机老李也乐呵:早高峰多了不少去学校的单,一趟十几块,一天下来油钱都有了。
市井的算盘珠子噼啪响,城市的齿轮也悄悄咬合得更紧。
但热闹背后,也有不那么光鲜的细节。
宿舍楼还在赶工期,工地上搅拌机轰隆隆响到晚上十点,学长学姐们调侃“听着白噪音入睡”;食堂窗口排队太猛,大一新生端着盘子绕场三周找不到座,只好蹲在花坛边扒饭;快递点爆仓,包裹堆成小山,有人把地址写错,站在“申通”“中通”两排货架间发呆。
这些混乱不美,却真实得可爱,像青春自带的瑕疵,往后四年都将成为他们讲笑话的素材。
更值得咂味的是家长们的神情。
送孩子来的父母大多来自县城或乡镇,扛着棉被、脸盆、家乡辣酱,一边叮嘱“好好学习”,一边偷偷用手机拍校门,准备回家发到亲友群。
那种混合了骄傲和担忧的眼神,像把孩子的未来和这座小城绑在了一起。
也许四年后,这些孩子会离开孝感去更大的城市,但此刻,孝感的街道、热干面、甚至工地的尘土,都将成为他们记忆里最柔软的底片。
城市与大学的互相成全,在这一刻显得格外具体。
孝感给了这些孩子一张课桌,孩子们还孝感一个“青春增量”。
当夜幕降临,校外烧烤摊的灯泡亮起,油烟裹着孜然味飘进宿舍窗,有人第一次感受到“远方”并不遥远,它可能就是一碗加辣的豆腐面,或者一趟直达武汉的高铁。
四年很长,长到足够让一座小城和一群年轻人互相改写对方的故事。
所以别只盯着“4321”这个数字,它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名字、家乡口音、未说出口的梦想。
孝感没有北上广的摩天大楼,但它用一锅糊汤米酒、一条澴川河、三所高校的灯火,悄悄接住了这些刚刚启程的人。
往后岁月,只要有人提起“孝感”,他们就会想起那年初到时的烈日、汗水和不安分的心跳——那是成长开始的声音,城市听见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