翔84278040
“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,现在我们家有困难,可以还给我们吗?”2015年,一位老人走进孝感市人民政府,拿着一张80多年前的欠条,对工作人员说道。
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
湖北孝昌县金盆村贺家畈有户姓杨的人家,2015年开春大扫除时翻出个老物件。
杨家孙子杨明荣在阁楼角落发现个漆得锃亮的檀木箱,挂着的铜锁都生绿锈了。
撬开箱子一看,里头躺着张发黄的毛边纸,上面写着红军1930年借了杨家四百块大洋。
这事儿在当地炸开了锅,谁能想到老杨家还藏着这么段往事。
时间倒回八十五年前,贺家畈村头住着开明地主杨长根。
那年头红军队伍刚开到孝感,说是要扩编可兜里比脸还干净。
红一师七大队的涂杏队长带着战士在村里帮工换钱,穷人家干活分文不取,富户家干活工钱减半。
杨长根见这些当兵的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军装,饿着肚子还帮乡亲挑水劈柴,心里头直打鼓。
有天大清早,杨长根听见红军战士在柴房叹气。
这个说"敌人装备精良",那个愁"招兵买马没经费",听得他直揪心。
转头从地窖里搬出三百块现大洋,又找亲戚凑了一百块,用蓝布包着往涂队长怀里塞。
涂杏死活不肯收,说部队有纪律不能白拿百姓东西,最后拗不过老杨,才写了张欠条。
这张泛黄的毛边纸上盖着红一军的公章,写明"待革命胜利后如数奉还"。
杨长根把欠条当传家宝供在神龛上,逢年过节就给儿孙讲红军故事。
新中国成立那年,杨家已经败落得只剩三间瓦房,有人撺掇他去政府要账,被老爷子拿烟杆敲着门槛骂:"当年给钱就没打算要回来!"
转眼到了九十年代,杨家孙子杨明荣日子过得紧巴巴。
上有老下有小,全家六口挤在漏雨的土坯房里。
有天翻修老屋,在房梁夹层里摸出个铁盒,里头正是那张红军欠条。
杨明荣蹲在门槛上抽了三袋旱烟,第二天揣着欠条进了县政府。
文物局的人拿着放大镜研究了半天,对照着红一军当年的行军路线图,确认欠条货真价实。
按市价折算,四百块大洋相当于四万人民币。
拿到钱的当天,杨明荣特意买了香烛纸钱给爷爷上坟,跪在坟头念叨:"爷,这钱算政府还您的,孙儿拿去盖房供娃上学。"
这事儿传开后,山西平遥老郭家也翻箱倒柜找出一张泛黄的借据。
1940年八路军129师打鬼子,粮食紧缺得炊事班顿顿煮树皮。
煤老板郭老爷变卖家产凑了1100万法币,买了十大车粮食送部队。
时任政委的邓小平亲自打了欠条,盖着八路军总部的红章。
郭家后人郭建英拿着这张欠条去政府时,工作人员犯了难。
法币后来贬值得厉害,四十年代一斗米要五万法币,到1948年连盒火柴都买不起。
最后还是按黄金折算,给了老郭八万块钱。
郭建英用这钱给媳妇治好了肺痨,现在逢人就讲:"当年太爷爷常说,帮八路军就是帮自家儿郎。"
这两张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欠条,如今躺在军事博物馆的玻璃柜里。
旁边解说牌上写着:1931年颁布的《中国工农红军暂行条例》明确规定"借用民间钱粮须立字据"。
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出台《债务清偿办法》,承诺对所有革命时期债务负责。
2015年民政部发布数据显示,全国共兑现此类历史欠条187张,总金额超过两千万元。
杨家老宅现在翻修成了红色教育基地,檀木箱摆在堂屋正中间。
村里娃娃们常来听杨明荣讲他爷爷的故事,老人总爱指着墙上的"光荣之家"牌匾说:"当年红军穿草鞋吃糠咽菜,为的不就是让咱老百姓过上好日子?"
窗外的水泥路上,通村的公交车正载着放学的孩子往家赶,车头挂着的小红旗在风里扑棱棱地响。
对此您怎么看呢?
主要信源:(人民网——孝昌发现85年前红军借条 县财政:被确认后兑付现金)
